【畫幅、等效系數、面積】
已知:
全畫幅(36mm×24mm),對角線長度43.3mm
APS-C畫幅(23.5×15.6),對角線長度28.2
4/3畫幅(17.3×13),對角線長度21.6
1英寸(13.2×8.8),對角線長度15.9
所以35mm等效系數:
APS-C畫幅是43.3÷28.2≈1.54
4/3畫幅是43.3÷21.6≈2.00
1英寸是43.3÷15.9≈2.72
感光元件的面積比:
全畫幅是APS-C畫幅的(36×24÷23.5÷15.6)=2.36倍=(1.54)2
全畫幅是4/3畫幅的(36×24÷17.3÷13)=3.84倍
全畫幅是1英寸的(36×24÷13.2÷8.8)=7.44倍=(2.72)2
ET注:全畫幅、APS-C畫幅、1英寸均為3:2比例,而4/3畫幅是4:3比例,因為比例不同,所以全畫幅是4/3畫幅的3.84倍而不是(2.00)2倍。關于本文,攝影筆記已得到訂閱號:相機筆記授權,請勿轉載。
【畫幅、分辨率、高感】
畫幅與分辨率關系不大
在鏡頭素質相當、圖像處理算法相當的情況下,相機的有效像素直接決定相機、鏡頭這一整體的分辨率。所以,都在最低感光度下,搭配相同素質的鏡頭,奧林巴斯E-M10(M4/3)可以達到和尼康Df(全畫幅)基本相同的分辨率。
像素密度決定高感表現
在結構/工藝相當、圖像處理算法相當的情況下,決定高感表現的主要因素是單個像素的大小,也就是像素密度。同為1600萬像素,尼康Df的高感表現要比奧林巴斯E-M10好很多。
DxO的數據:
尼康Df高感得分ISO 3279 ≈ 3200
賓得K-5 II高感得分ISO 1235 ≈ 1250
奧林巴斯E-M10高感得分ISO 884 ≈ 800
ISO 3200 是 ISO 800 的 4 倍,剛好和全畫幅、4/3英寸的面積比例相當。ISO 884約等于ISO 800,舍的有點多,所以實際和3.84更接近。
ISO 800、1000、1250、1600,逐級相差1/3EV。ISO 1600是ISO 800的2倍,2的立方根是1.26,所以ISO 1250是 ISO 800 的(1.26)2倍,即1.59倍,而APS-C畫幅剛好是4/3畫幅面積的1.63倍。
畫幅相同,分辨率與高感此消彼長
在感光元件面積不變的情況下,提高分辨率,意味著提高像素密度,降低單個像素的尺寸。所以,我們無法讓索尼A7R(3600萬像素)擁有和A7S(1200萬像素)一樣的高感畫質。
【畫幅、像素、焦距】
不同畫幅最高像素機型:
- 1英寸 三星NX mini 2000萬
- 4/3畫幅 奧林巴斯/松下若干 1600萬
- APS-C畫幅 三星NX1/NX500 2800萬
- 全畫幅 佳能5DS(R) 5000萬
*可換鏡頭
全畫幅是1英寸面積的7.44倍。所以,按照1英寸2000萬像素的比例,全畫幅可以達到1.7846億像素。
不同畫幅最長焦距搭配:
- 1英寸 尼康V3(1800萬像素)配70-300mm (等效810mm)
- 4/3畫幅 松下GH4(1600萬像素)配100-300mm(等效600mm)
- APS-C畫幅 尼康D7200(2400萬像素)配800mm(等效1200mm)
- 全畫幅 佳能5DS(5000萬像素)配800mm
*可換鏡頭、原生卡口、自動對焦
【畫幅、焦距、虛化】
與被攝物體的距離相同,構圖/視角基本相當,虛化效果的情況是:
4/3畫幅配25mm F1.4鏡頭(光圈全開)
≈ APS-C畫幅配35mm F2鏡頭(光圈全開)
≈ 全畫幅配50mm F2.8鏡頭(光圈全開)